Tanpopo 人除了工作以外还是要有一些其他的支点,如果工作在你的生命中占比太重,那么当工作出了一点问题的时候你整个人都会崩塌。 所以工作之余不想着工作/学习,这不是偷懒,这是正确的恢复方式。 所以工作的时候想着“再坚持几天就放假了”也不是心不在焉,这是给自己坚持的希望。
Tanpopo INTsleeP #2799 bot好,投喂刚出锅的薯条。 请问各位瓶到底如何接受自己的平庸呢?每次都觉得自己好像不止这点能力,但越来越发现其实自己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不聪明也不出众。 其实我觉得这个事情最让人难受的点在于,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机会从你的身边溜走,而以你的履历(这里说的就不是能力了而是履历)是没有办法抓住这些机会的。而且好像除了你自己以外,身边的人的履历都能够抓住那些你没有办法抓住的机会。 一旦涉及到“履历”,我总是会产生非常非常强烈的无力感——我感觉它不在我的控制范围内。我只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没有履历别人就无法相信我有这样的能力。
玉米须茶7363 Tanpopo 这种情况下会非常强烈地感受到社会规则的存在,以及个人微妙地游走在社会规则边缘的危机感。很想吐槽现状,又觉得抨击规则感觉没什么意义。有时候只恨自己软弱,不能坚定地选择其中一边,至少省却许多烦恼。
Cici Tanpopo 我发表一点看法,可能有点发散并不能直接回答你这段话。能力是自我对内在的评估,这个东西只有自己清楚。但是你这里说的履历,我理解就是已经作出的成果,像是找工作时写在简历上的项目经历。 但是用自己的能力和别人做出来的成果作对比我觉得不是很合适,这两个东西是不对标的(就像是不同物理量不同的量纲),你能明白我意思么?一个是已经做出来的东西,一个还是思想层面的东西,想和做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能量损失。粗糙地量化一下,比如你的能力有100,但是这个能力转化成成果,可能就只有60(已经及格我觉得已经不错了)。所以实际成果(大概就是你这里说的履历)还是很重要的,这是别人唯一可以用来评判你能力的标准,算是入世的一道规则,决定要入世就要按它的规则来。 也有可能确实有人慧眼识珠,能看到你的能力,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时间精力去这样了解一个人(你如何不通过实际成果确定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呢?),还是通过履历和标签识人更加高效。
Cici Tanpopo 确实,运气机遇是不可控的,能不能遇上不可控,能不能抓住也不太可控(能不能把握机会也要看当时的条件),所以履历不是完全体现你能力的东西,我说的那种转化损失,我觉得也算部分情况。我记得专门有科学家建了模型证明“成功与个人能力没有太大相关性”,我以前不太能接受(其实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放下),不过既然是不可控的,就尽量不要去在意,只能这样劝自己了。
Tanpopo 一直以来,和导师沟通都是我一块心头病。总觉得“我这么说话会不会导致导师对我有意见”,所以每次要需要发微信的时候都会焦虑很久。 最近两次和导师发微信的时候都把我的诉求和顾虑直接发给AI,让AI给我分析一下怎么说才比较合适。不得不说AI确实能弥补一部分情商,说的话确实很得体。 总结一下我发现,AI发的东西都比较主动,主动把问题抛给对方,把预见的问题、可能让我内耗的问题直接说出来。这样不仅能让我自己轻松(因为内耗变外耗了),而且能让对方觉得你还挺有主动性的(毕竟能让我内耗的东西可能就是我觉得可能比较关键、对方可能比较在意的点)。 使用Kimi咨询沟通方法的例子(链接到Kimi) 关于项目沟通(图片备份) 关于签字(图片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