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占坑,这两天太忙了,忙完了再写(不知道忙完了还想不想写hhhh)
先列个大纲
- 许多INTP的终极理想是对世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于是开始学习通识;然而这不可能,人类的知识太多了
- 意识到自己只能选择一个领域去建立全面的认识,于是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然而一个大领域也很难建立全面的认识
- 读研,开始在导师的领域下进行探索,试图对这个领域建立一个更全面的理解,被导师骂“你的本分应该是做科研,而不是学习”
- 开始研究一个抽象的问题,通常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下意识提炼出来的,这可能是一个目前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太抽象了,被导师骂“你想的这些东西好像在写项目申报书,而不是做科研”
- 机缘巧合下,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能够为自己关注的问题提供新的Insight或者启发的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推导了一大堆东西,调研后发现没有人做过,这是一个不错的idea。
- 为了证明自己的idea的正确性,开始找证据,想起来导师曾经说过的“带着目的去看文献”
- 过程中又重新接触了自己之前感兴趣但是因为被骂“不聚焦”而暂时放弃的东西
- 对领域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总之就是,为了理解世界,需要通过做事的方式来进行完善自己的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逻辑还有点乱,等我忙完了再捋捋。
捋捋:
- 定义明确:这里的“工作”指的是“自己主动的、创新性地去完成一些工作”,例如在没有人给定方向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课题、申报一个项目等,既不是“上班”的意思,也不是“接受别人安排的工作”的意思。
- 困难1:不知道干啥
- 表层原因分析(通常是会被导师/领导骂的地方):眼界太宽,想法太多太杂,不聚焦(聚焦是指只关注一个点)
- 深层原因分析:
- 对“能做什么”认识不足。导师会说“多看论文”但是其实并不知道该看啥,经常是以一种“学习”的态度去看。这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对研究领域的感性认识。
- 对策:在加入团队的时候,通常团队会有一个总的目标,每个人在这个总目标下面去做一些事情。如果这个总目标是一个产品,那就先熟悉这个产品现有的功能、期望做的功能,以及现有功能里面的缺陷;如果这个总目标是一些更抽象的东西(在一些科研课题组里面很常见),那就去看其他人研究的研究背景(Introduction),根据这些研究背景去做一些分类。通常科研论文的研究背景会写的比较实际,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审稿人。利用好自己的优势Ne-Si,好好把领域的感性部分吃透,会比较容易上手。
- 对“要做什么”没有想法。INTP通常Fi很诡异,要么不在线,要么捣乱;同时Ne又很高,关注点容易跳来跳去。所以很少会出现“我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我就牛逼了”的想法,所以很难揪着一个问题去挖到底。
- 对策:去找别人聊,尤其是导师/领导。他们通常有一个对大问题的很overall的看法,并且通常也能在其他人的工作现状里面总结出一些关键的难以解决的问题。INTP既喜欢解决关键的共性问题,又喜欢满足他人的期待,通常不自觉就开始做这样的事情了。但做这个的问题依然是“太抽象”,你需要把这个抽象的共性的问题赋予一个具体的问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