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视频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其中将语言内容替换为“哈基米”是一个非常重要分支。这类AI视频试图解构一切,我个人认为是“哈基米”的功劳,而AI只是辅助工具。
起初,UP主“京桥刹那”制作并于2022年11月19日独家上传至的二创调音作品,使用了游戏《CLANNAD》的原声音乐《馬鹿ふたり》配合“哈基米”重编曲,因曲风轻快洗脑而出圈。由于其大多使用于萌宠类短视频,导致“哈基米”的定义被部分不了解或是懒得去了解原梗的网民鸠占鹊巢,在一些人口中变成了猫乃至动物、萌娃、可爱物件等萌物的代名词,甚至被部分主流媒体采用为熊猫视频的背景音乐以及用在正能量文章中并重新定义、被商家用于产品名称等等,其中以“哈基米”称呼猫的现象最为普遍。
阅读更多:哈基米
本文引自萌娘百科,文字内容默认使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协议。
我称这个过程为哈基米的第一次解构。
围绕“哈基米”的原意被曲解一事,各方看法皆不相同且至今争论不断:
随着该词的滥用,以及许多网民间围绕“猫”这一人气极高的物种本就存在争论乃至相互攻讦的现象,部分抽象文化爱好者也开始频繁将“哈基米”用作对猫的戏谑性称呼,用以嘲讽猫或是对喜欢猫及不认同“哈基米=猫”的网民进行钓鱼和挑衅,进一步导致该词的错误释义被扩散,甚至任何有猫的场景都可能有人唐突发送“哈基米”的评论与弹幕,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到此彻底变了味。
由于“哈基米”的定义在圈外被不断解构和病毒式传播,导致其衍生网络文化一定程度上逆输出至ACG圈内(包括赛马娘圈)甚至日本互联网社区,也使得东海帝王和猫这一物种风评被害。且此梗的发展历程争议性过强,以及其在中文互联网社区已与“爱猫TV”等高度敏感的网络文化产生强关联,因此仍有不少网民对此梗持反对态度。
阅读更多:哈基米
本文引自萌娘百科,文字内容默认使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协议。
2023年中期起,以“一根华仔”为代表的视频博主使用《赛马娘》动画及游戏中原版的素材为基底,结合被曲解的“哈基米”、待兼诗歌剧的“曼波”、罐头音效、动物园等多种抽象网络文化素材,利用VRCHAT与AI语音制作了一系列音MAD和鬼畜视频,与歌曲相关的此类作品被称为“哈基米音乐”,涉及素材之多几乎可视为规模较小的鬼畜全明星,一度在抖音和Bilibili鬼畜区广泛流行。
阅读更多:哈基米
本文引自萌娘百科,文字内容默认使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协议。
相关链接:
这个阶段我称之为哈基米的第二次解构。
不过我个人觉得,把音乐替换成哈基米没什么意思,解构的没那么彻底,因为本来我听歌就是听调不听词,把歌词换成哈基米刚好符合我的习惯,让我能听一些本来没什么兴趣的中文歌。
然后后来sora出来了之后,就迎来了哈基米的第三次解构了。
在第二次解构的时候哈基米已经完成了它“无意义”的意义建构,大家说哈基米的时候明明白白的就是“我把语言换成了无意义的声音”,就是上面说的用哈基米填词。所以在第三次解构的时候,大家进一步发挥了哈基米“无意义”的意义。例如,把酒局、领导讲话、春晚换成哈基米实在是太后现代了。本质上,这样的视频讽刺了这些场合下,其实说什么都不重要了,语境已经代表了话语的大部分含义。
小时候家里聚餐的时候总要小孩说几句,我就绞尽脑汁想说什么,也说不出来。把这玩意解构成哈基米了之后就会发现,说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那种“照顾到所有人地侃侃而谈”的语气去说话,就算你说的是哈基米摸南北绿豆阿西噶哈压库乃龙,都非常符合这个饭桌的气氛。
春晚的话先不谈它的政治意义,大部分人还是把春晚当作背景音在那刷手机吧,所以实际上春晚就算在那唱哈基米也无人在意,还有的形式全都有了就行了。然后现在的小品尬的还不如在那聊哈基米呢。
(节选自我的聊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