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一篇知乎文章:怎么评价第592期《睡前消息》? - 居九年的回答 - 知乎,这个回答作者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主要讨论了民间基层自治组织/民间结社的运行和管理困境。我对管理基层自治/民间结社组织的运行和管理暂时兴趣不大,但是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都非常想参与一个民间结社,例如社团等,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各项活动。
本科的时候参加过日语俱乐部,当时主要在文艺部活动,甚至短暂的成为文艺部的部长,但是因为和俱乐部的会长观念不合最终我选择离开。在当文艺部部长的时候,我参与了当时的部门宣讲,甚至还有不少新生觉得我的宣讲比较幽默来加入我的部门。先不论我这个部长做的好不好(我觉得其实不好,因为我后来发现我不知道怎么组织成员进行活动),至少我在这个组织里面的时候我是很快乐的,这个组织给我一个大家庭的的感受,我觉得有这些人的陪伴我是很有自信的。
后来因为对苏州文化感兴趣,短暂的学过一段时间苏州话,这个过程中我加了一些吴语交流群,作为外围边缘成员观察过一段时间这种松散的组织,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群中年人在里面吹水的,不过好歹是能找到一些鲜活的吴语语料,感觉就还好。后来苦于没有线下实践场景,当时其实挺希望借吴方言保护等壳子来建立一个吴语协会的,吸引一些吴语区的同学一起玩。但是我发现自己还是组织不起来,就是那种,对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社群联系很渴望有很无力的一种感觉。
22年的时候接触了当时的NT协会,当时协会里的人不少,平均每天能有个十几条帖子。这个氛围我就超级喜欢,感觉自己意识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一样,所以后来我发帖、参与讨论的频率原越来越多,也算是找到了一些归属感。可惜后来被封停了,我又失去了一群家人。现在这个NT协会重建的初衷也一样,我还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容纳自己的社会团体。只不过依然不知道如何去推广、运营,也有一点没精力去做这些事情。在写这些文字的现在,我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半月了,没有娱乐活动、没睡过几个好觉的那种连续工作。精力真是个大问题。
后来还陆续产生过几次“参与一个组织、进入核心圈子”的想法,比如想写集智百科、做开源项目之类的,但是也因为精力有限被搁置,到现在也没有再捡起来。现在想想还有点惋惜。
我的一个高中朋友,我判型是ISFP,但是还挺外向的,但是很明显主要能量向内,属于Fi一位Se二位的Te四位的感觉,我戏称为外向型ISFP,这个人追星。她的经常会和我们描述她在粉丝群体里的归属感、影响力,粉丝群体里会有心意相通的情况,她在这个群体里会很勇敢和安心。以及因为她经常参与话题讨论,所以被粉丝群体里的核心圈子接纳,甚至可以参与一些核心决策。她的这个状态我真的非常羡慕,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是某个圈子里的核心人物,并且有一群和自己心意相通或者兴趣一致的人。
我觉得,人对各层次的组织都是有需求的。上到国家,然后是学校/单位/公司,然后是政治团体,国外还有工会,这些其实都可以说是“利益集团”,人在这些层次的组织中大部分时候是为了谋生或者谋求利益。我个人认为利益集团内很难建立认同,人在这其中都是为几两碎银。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除了上面的这些“利益集团”性质的组织以外,再往“基层”的组织就是业委会、朋友圈、家庭这样的组织了,而我觉得这实际上缺失了一环,就是民间社团。相比于朋友圈和家庭,民间社团提供的是一种“在共同兴趣范围内、和其他核心圈子成员一起,对非核心圈子的成员产生影响”的体验,是一种基于认同向外界产生影响的体验。
开篇引入的那篇知乎文章里面,作者提到了他参与过读书会,“有定期线下聚会,参与者层次异常高”。我其实有一点想参加这样的活动或者团体,但是我又有一点顾虑。我调查了一下,本地的看起来还不错的读书会是要收费的,我有一点担心值不回票价。以及,我其实在大一的时候参与过校内类似的活动,因为过于社恐导致不知道说什么,在别人聊的热火朝天的时候尴尬静坐。不过我还是打算先去参与一下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