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知乎刷到了一个提问,大致是问不同的社交平台有什么区别。下面的回答几乎囊括了当下各种知名流行的app,比如小红书适合分享生活、b站主流是二次元动漫、追星族喜欢聚集在微博、豆瓣是书籍电影迷的大本营等等……这么看来,好像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身份标签的群体,会逐渐聚集到更适合他们的社交平台去,从而使该社交平台逐渐趋于“专精化”。
所以,是人的个性塑造了社交平台,这样吗?
上面的说法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我认为对于这个话题的探讨不应止于此。实际上,我看到更多的可能是社交平台对人造成的影响。不同app特有的一些习气、氛围和个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使用者的表达方式,甚至是对事物感知和判断的标准。并且使用该平台的程度越深、频率越高、时间越长,这种影响就越会深刻易见——(用大白话来说,)该个体的言谈举止就会带有明显的“b站味儿/微博味儿/小红书味儿……”。
接下来,我将用主观化的“感觉”来阐述以上这个想法,所以本文也将仅仅是我的一些感悟。
人是群体性的,每每聚集到一起形成小群体都会催生相应的小圈子文化,而文化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由于不同小群体的文化或多或少肯定会有所差别,那么一些比较主观的东西,在不同群体中又会有不同的含义和判断标准。这些社交平台也是这样。
比如说“幽默”一词,到底什么样才是幽默?在b站、知乎等平台受众眼里,可能是比较老江湖调侃式的“阴阳怪气美学”,配以“品鉴一下🤓”“不错捏😋”等语句,这样把一切都解构为不正经乐子的表达方式,是他们认可的幽默。然而在小红书那里,幽默则是比较体面的玩梗和化用,营造一种松弛的轻量梗感,哪怕是吐槽也有种“我好命苦但还是勉强微笑”的感觉,像是自嘲为“打工人🙌”,并配以狼狈状卡通表情包等等。
——我们可以发现,幽默的本义实际上始终未曾改变,都是“引人发笑的表达形式”。但是由于不同平台的群体文化不同,“群体A更偏好这样的幽默,感到会心一笑,而不认为另一种有趣;但群体B可能恰恰相反”,从而对“幽默应该是怎样的”有着各异的理解与运用。
那么人若是进入了一个新群体的文化环境中,他又会作何反应呢?其实不管愿不愿意去主动融入或改变自己,个体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的力量是很大的,这个新群体的集体笑点、泪点,组织语言甚至思考的方式,都会在不经意间同化新来者——就跟看书看多了就会不自觉地模仿作家的文笔一样。更何况这可不是一个作家,而是群体的文化力量——小红书上绝大多数笔记不停重复的潮流话语,你看多了也会自然而然地愿意这么用;b站评论区的“好玩捏😋”等常见表达,你看多了也会从无感逐渐到觉得很有趣……人是由文化塑造的,这与自身的价值观是否牢固无关,是属于非理性的、感知层面的一种同化。
那么,随着该个体越来越融入这个群体的文化,他就会越来越安于此——“这个平台的语言习惯和内容都很对我的胃口,我好喜欢这里!”该平台已成为了他的一种舒适区,“用户粘性”产生。于是,该个体不断产出该平台文化的表达用语,又参与到了同化新用户的进程中去……
到了这一步,平台的“用户”就正式成为了“受众”,从“只是工具化地使用这个平台”变成了“深刻受到该平台独特文化的浸润和渗透,自己的个性和平台文化已密不可分”。完成了“被群体文化影响”的完整过程。当然,不同平台的群体文化肯定不会是封闭的一个个圈子,毕竟用户是流动的,每个用户个体可能都使用多个平台,同时受到多种平台文化的渲染。所以各平台文化的界限都处于一种半透明较模糊的状态,就像彩虹各颜色的边界一样,以一种渐变的样貌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中文互联网上各平台文化的多元气象。
……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是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很显著,不同的兴趣爱好圈子、甚至身边同学好友的小圈子也都是这样。不论多小的圈子,都会发展出一点儿特有的文化——可能是“这个小群体喜欢天天整抽象的活儿”“那个小群体比较情感类,经常互相说些知心话儿”。而且成员越多体量越大,这个团体的文化就越是显得独特而富有研究性,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分析。
由此看来,个体在构建(社交平台)群体文化的同时,自身也在被其深刻影响着——这是一种悄无声息、双向渗透的过程。或许……你我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某种平台文化的一份子,这无关好坏对错,只是大时代之下文化发展交融的自然过程而已😉 :
(再次重申,本文的写作目的仅仅只是笔者的一些灵感和发现而已,并不带有任何价值判断。希望这点粗略的思考能引导诸位产生一些新的见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