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须茶7363 Cici 我有同样的困扰,解决办法是吃白饭——找个会的人直接学现成的经验,或者找个爱研究效率比我还高的人一起来学,让他带我。 intp学习前期就是挺耗能又低效的——当然我们这里谈论的是个体智商无法轻易覆盖的学习范围,找个大佬(te强者最佳)做标杆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能帮助我们限制ne的过度发挥,熟练了之后自己就能控制ne了。 反正我现在熟练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去找一个愿意带我的好人大佬😷 但其实退一步讲,就算学不精又咋地,不耽误日常生活就好了嘛,学了一点也比没学强,不要困扰不要困扰🤣
丝棉 我跟楼煮恰好相反。 自己没有想学任何东西的念头,但生活中总有各种莫名其妙的事掉到头上,逼着必须在XX期限前用XX软件做一个仿真/图/数据分析/模型,过程中总会遇见这样那样别人都遇不到的BUG(谁叫我看不懂引导还手贱,谁没事儿会把笔电开机键掰开拆里面的结构。手劲儿贼大,小组件撬飞不知道哪儿去。更好笑的是玩儿坏以后插根牙签就修好了,根本吸取不了教训),导致学了一堆实用的不知道原理和出处的玩意儿,并且在一段时间不用后就地格式化。 脱离了特定的情境和问题,根本想不到我是怎么解决和推进当时遇到的困难的……平地起高楼似的……虽然效率在线,时间没有浪费(突发情况,没有时间浪费),但是要问我学到了什么、做事的体系、思路和根据是什么,答不上来。 也是一种极端的对照了==。 我觉得我和楼煮中和一下也许能解决两边的问题。 我对“学透”毫无执念,大脑不挂内存从不留档,一种即时演算CPU,应该记录处理事情时的依据形成体系;楼煮这边么,可能应该像学游泳一样,保证安全,先丢下去扑腾两下吧。需要用什么先学什么,以此为基点,盲人摸象地探索过去。你猜怎么着,有点像类银河恶魔城或者魂系游戏的总体流程和叙事风格。
Cici 丝棉 我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突发事件,这种情况下会比较有目的性地找解决办法,如果是我感兴趣的事情会继续查一查,但是大多都是解决了问题就不再挂念了。不过这么说来,也许把自己置身于必须要用想学的东西去解决紧急问题的环境中,可能会促进学习的进度,可以考虑一下
Tanpopo Cici 贴一个我之前写的小红书评论: 原帖: 谁懂intp看国内教材的痛苦 如果从0开始学一个东西,在完全不了解所学内容的情况下,看国内编的教材十遍永远处于模糊的状态。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讲述逻辑,只有真的理解这部分知识的人才能看懂,作为总结性、复习参考是很不错的。但是当一个小白翻开课本看到全都是既定规则,完全无法通过线性学习方式来了解全貌。每看一部份的讲述,脑子里都在回荡,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这是参考书不是高考复习资料啊❤️🔥❤️🔥❤️🔥❤️🔥❤️🔥 我学疯了吐槽,不要骂我 我的评论: 不知道你有没有自己试图写一点“教材”(大多数时候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下意识就会把知识结构建立成“自底向上”式的,先讲“前置基础知识”,然后再逐步考虑基础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耦合关系——这恰恰是同济线代让人诟病的原因。除了我以外我观察到其他INTP也有这个倾向,比如一个中年INTP教孩子背单词的时候说“记词根就可以了”(而词根应当是语言使用者自己抽象出来的)。这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INTP也不例外),人们都是先观察到整体,再逐渐了解细节、逐渐解构。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教材就应当是这样解构的思路,“自顶向下”,先描述现象,再探究“为什么”,而非把解构完了的“本质”作为基础知识灌输到别人的脑子里。 对于你说的词根词源这个例子而言,我认为直接去记忆词根词源时有问题的,因为词根词源的含义可能无法准确的被翻译。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记忆大量单词,然后再学词根词源。这样你在学习词根词源的时候,就有充足的语料去进行联想发散,进而强化对词根词源的理解。 说白了,还是要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从表层到底层再到表层。归纳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跳过了归纳直接学习底层进行发散就像没有Si约束的Ne(xSxP的Ne)一样不靠谱,而跳过接触大量案例而直接学习底层共性就像没有Ne链接的Si一样又死板又不牢靠。
玉米须茶7363 Cici 而且缺少实践环境这一点确实也不太利于学习。就以英语为例,我朋友刚出国的时候英文实践水平相当一般,平日里也没刻意学,但不知不觉地就能很流畅地跟人argue了;另一方面是我大学英语的老师曾经讲过,她之前在美国呆过很久还做过雅思考官,但尽管她直到如今仍保有阅读的习惯,她的词汇量和语感还是不可避免地在下降。 intp纠结太多抽象的东西导致得不到有实感的正反馈而产生挫败感真的是个经典路径,问就是我也经历过······
Cici Tanpopo 我有一点词汇基础,可能就70009000的区间,不过现在可能更少了点,很久没有去背了,纯记忆单词很痛苦,我之前考试时背单词尝试拆成词根词缀,但是当时拆的笔记很分散,所以才想集中去学习词根词缀。
mkmkmksky Tanpopo 推荐看看国外教材,很厚一本的工具书,挑喜欢的部分看,轻松易懂,翻译也不是很难,然后国外我记得有过一个线性代数pdf,12页,用图像讲解的。 自己写教材,感觉不如自己写那种可以跳转的笔记。
Tanpopo Cici 如果有词汇基础的话,我会在看到一个词缀的时候联想到已经背过的单词,通过已经背过的单词来联想词缀的意思,在看到词缀衍生的单词的时候也是利用已经背过的单词来推测它的意思。 有时候你如果看词典或者那些词缀工具书的话,它们对词缀的解释都不太完善,或者说,词缀提供的是一个“感觉”或者说是“大概的意思”而不是什么精确的东西,所以用中文解释词缀很麻烦甚至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