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这三年,没有一个研究方向是自己爱学的。按照博士毕业要求修了35个学分,只有两个学分,一门课《非线性信息处理》是真正凭借兴趣选的。
我对代码、算法、ai、数学都没什么兴趣和天分。除此之外,不管是本科专业还是研究生专业都没兴趣,尤其讨厌写论文。
但没办法,人要毕业,要就业,要培养自己的做事能力,还要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所以必须要认真搞科研。科研之余,也不能太放松,要额外学ai,保留转行的退路。
本科的时候懒懒散散,以为未来有无限可能,直到读研当头一棒——我失去了进学历厂的资格。同时在我的规划里,本科是用来玩和收拾心情的,硕士是必须要培养技术能力的。因此三年来很少有活在当下的时刻。最开心的片刻就是科研上的努力获得了成果;ai方面逐渐熟练,能看得懂男朋友的一些项目,也能和他讨论而不是单方面被输出了。然而随后就很快会意识到,客观意义上,自己各方面都还差得远,于是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快乐的感受就这么消失了。
回头看看研一,感觉自己进步了很多。但是到就业市场看看,又发现自己啥也不是。中学时期唯一怀念的就是初中那时候,随便拿出一道什么题我都会做的感觉,这让我很有安全感。可惜中考之后之后这种感觉就从我的人生里消失了,倒是经常出现自己啃了半天课本不如同学随便一眼的状况。
对我来说,“全知”才是我最大的武器。如果我不能做到,我就没办法预判事情的走向,也没办法估计做事的时间,一切的规划我都无法完成。
但我的才能就到此为止了,我真的没有同学们对数学和代码的悟性,连学习的效率都一直比别人慢。
我知道这只是我的一种特性,但是时间是不等人的。你必须要在准确的时间做对应的事,才能获得一个稳妥的结果,否则就是赌运气。虽然事后来看我运气都不错,但我从来没在做事前相信过运气。
我在很多平台的昵称都叫“有斐”,来自于大学里对诗经的引用:《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常以此自勉,也因此难以放松心情。差得远,差得太远。
我也说不上这样的感受是好是坏。我一方面很警惕自己会因为心态放松、对自己感到满意而产生懈怠,另一方面也很羡慕别人能够积极享受人生。不过还好,进入工作,至少意味着我的求学之路告一段落,而我也终于可以把目标从“搞明白”变成“搞出来”了。